近年来,随着手机租赁业务的兴起,一种名为“租机套现”的灰色交易悄然蔓延。不法分子以“零成本套现”“轻松赚快钱”为噱头,吸引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群参与,最终让受害者陷入财货两空的困境,甚至面临法律追责。本文案例中的李女士,就因轻信网友,掉入套现陷阱。
案例回顾
2023年,李女士在网友“江湖”的引荐下,接触了一项“稳赚不赔”的生意。“江湖”声称,只需在某租赁平台分期租下一部手机,支付前两期租金后,将手机转卖即可轻松获利数千元。李女士听后心动了,按照指示下单租用了一部高端手机,并将未拆封的手机直接寄往“江湖”指定的地址。很快,她收到了一笔“好处费”,自以为找到了一条生财捷径。
然而数月后,一纸法院传票彻底击碎了她的侥幸心理,因未支付剩余租金,李女士被租赁平台起诉至旬阳市法院。庭审中,她辩称自己并非手机的实际使用者,但法院审查发现,她签署的电子合同中明确约定:签收即视为获得使用权,需履行全部租金义务。尽管李女士反复强调“未细看合同”,但其签名真实有效,法律效力不容置疑。最终,她不得不与平台达成调解协议,分期偿还近万元欠款。这场“馅饼”美梦,最终演变为一场耗时耗力的法律纠纷。
故事背后
近年来,不法分子利用租赁平台审核宽松的漏洞,将“租机”包装成新型套现工具,形成一条隐蔽的灰色产业链。一些中介通过伪造信用报告、P图过审等手段,帮助用户批量租赁手机并折价转卖。以一部市价8000元的手机为例,用户需偿还租金及买断费高达1.4万元,但最终实际返还到手仅4000余元,变相年化利率远超合法借贷范围。更有甚者,部分平台以“发空包”“虚构租赁物”等方式进行现金放贷,彻底将租赁业务异化为高利贷。
租机套现暗藏多重风险。这一行为以虚假租赁掩盖非法占有目的,看似是应急捷径,实则可能引发刑事追责、民事赔偿与信用崩塌的三重危机。
从刑事层面看,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虚构事实骗取财物,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;数额巨大者刑期可达十年以上。例如,用户若伪造信用信息、恶意逾期或串通中介套现,可能被认定为“诈骗”。一旦涉案金额达到立案标准,司法机关将依法追究刑责。
从民事层面看,租赁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。用户擅自转卖租赁物、拖欠租金等行为构成违约,平台有权要求全额赔偿。本案中,李女士因未支付剩余租金被起诉,经法院调解,需分期偿还欠款1万元,逾期将面临强制执行。
此外,租机套现的受害者还可能背负信用污点。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,个人贷款、就业甚至日常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影响。更严重的是,若租赁手机被用于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,用户还可能因协助犯罪承担连带责任,后果不堪设想。
诚信社会,需你我共同守护。
面对此类陷阱,需筑牢法律与诚信防线。首先应警惕“零成本套现”“高额回报”等话术诱惑,中介承诺的背后往往暗藏法律黑洞。签订租赁合同时务必细审条款,尤其关注转售限制、违约金等内容,避免因不知情背负巨额债务。若已陷入纠纷,逃避诉讼只会导致失信代价升级,主动协商或寻求法律援助才是化解危机的正途。
租机套现看似是“应急捷径”,实则为饮鸩止渴。短暂的利益背后是人财两空的深渊。面对诱惑,请多一分清醒,少一分侥幸;多一分谨慎,少一分冲动,唯有如此,方能远离陷阱,守住人生底线。
原标题:《“租机套现”,不是馅饼是陷阱!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