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杲/文 吴聃/图问题●销售额逐年增加,爱达乐是如何把月饼生意做“甜”的?回答●产品研发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而变化●既给月饼“瘦身”,又给包装“减重”,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吃到更好的月饼●主动介入线上渠道,通过互联网达成的销售额已接近三成●把月饼消费场景从节庆化变为日常化,与成都博物馆、三星堆博物馆等进行IP化合作,融入四川文化、潮流元素,满足月饼消费者颜值和实用的双重需求●让月饼成为一种可体验、可传播、可记忆的文化符号结论●消费者对月饼的需求没有消失,企业只有不断创新,提升产品品质,满足消费者需求,挖掘品牌文化内涵,才能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临近中秋,月饼生意怎么样?“感觉客人明显比之前少了。”近日,我们到正在成都举行的中国(四川)中秋食品博览会寻找答案,一些做了多年月饼生意的参展商说,与去年相比,销量略有下滑,尤其是年轻人来得比较少。 过去月饼利润的大头来自高价礼盒,随着监管加强,禁止过度包装并限制月饼最高定价,使月饼企业利润受到影响。一些企业感叹,“一个月赚一年钱”的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。然而,在月饼市场整体遇冷情况下,月饼生产企业爱达乐的销售额却在逐年增加。爱达乐是如何把月饼生意做“甜”的?近日,我们到爱达乐一探究竟。“消费者的口味在变,我们要跟着变,这很重要” 在爱达乐太古里门店,我们看到,月饼产品琳琅满目,三五成群的消费者正在挑选。谈到近年来的月饼生意,四川爱达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蒋华给出两个数据:一是月饼销售额逐年增加,近3年年均保持5%的增幅,且在企业经营中占比逐年提升;二是销售月饼的门店数,从10年前的2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450家。此外,我们从电商平台了解到,爱达乐在几大电商平台的月饼销售名列四川月饼企业前茅。 把月饼生意做“甜”,爱达乐靠的是什么?“消费者的口味在变,我们要跟着变,这很重要。”蒋华说。在门店里,我们看到有藤椒、椒麻、麻辣等口味的月饼,这是其特色产品——川味月饼。 创立之初,爱达乐做的并不是川味月饼,而是广式月饼。但是,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,爱达乐开始尝试做迎合四川人口味的川味月饼。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味月饼,消费者买账吗? “目前,川味月饼销售额占比已达50%至60%。”蒋华说,爱达乐深耕烘焙产业多年,可随时面对面了解消费者口味。同时,企业还建立数字化平台,和行业机构合作,通过大数据等分析消费者行为,了解口味的变化,在后续研发中进行调整。 消费者看质的同时,也在比价,质价比变得更加重要。在门店里,我们发现100元至200元的月饼礼盒是销售主力,一些大容量、高端化月饼礼盒在300元左右。“我们的策略是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,吃到更好的月饼。”蒋华说,爱达乐既给月饼“瘦身”,推出饼体小、迷你化月饼,又给包装“减重”,突出实用性。“月饼不仅要好吃、好看,还要让消费者觉得有趣、好玩” “光有产品创新不行,市场营销方式还要跟上时代变化。”蒋华说,虽然目前线下销售仍是主要销售渠道,占比超70%,但爱达乐几年前就主动介入线上渠道,如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账号、直播带货等,通过互联网达成的销售额已接近三成,这一数据正在逐年递增。 此外,新消费场景也成为新的增长点。爱达乐和小龙坎、川西坝子等火锅企业,霸王茶姬、茶百道等茶饮企业,烤匠、陶德砂锅等餐饮品牌合作,开发适合日常消费的月饼产品。“把月饼消费场景从节庆化变为日常化,虽然占比不高,却是未来的趋势。”蒋华说。 近年来,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,作为一家“老字号”品牌,爱达乐该如何抓住年轻用户的心? “月饼不仅要好吃、好看,还要让消费者觉得有趣、好玩。”蒋华说,在口味上,每年制作“年轻”“潮流”产品,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;在包装创意上,和成都博物馆、三星堆博物馆等进行IP合作,融入四川文化、潮流元素,满足月饼消费者颜值和实用的双重需求;在活动策划上,推出中秋川饼文化展等活动,在赏月、体验非遗技艺的同时品尝月饼,让月饼成为一种可体验、可传播、可记忆的文化符号。 当月饼市场回归到理性和健康的状态,一边是“月饼卖不动了”冲上热搜,另一边是“老字号”月饼企业焕新发展、医院低糖健康月饼火出圈,月饼生意还“甜”吗?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可以肯定的是:消费者对月饼的需求没有消失,这就需要企业善于在变化中看到并抓住新机遇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。
这家企业如何做甜月饼生意?
